“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为了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月27日下午14:30至17:00,88038威尼斯少数民族预科班在大学生活动中心302室举办了预科班“师生共读一本书”读书活动第二期,24级全体预科班学生及部分预科班教师参加了读书活动。活动由语文任课教师任智峰主持。这次阅读的书目是余华的小说《活着》。
本次读书活动主讲人为马旖阳、古丽达娜。古丽达娜同学按照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首先介绍了余华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其次介绍了故事的梗概。古丽达娜同学则选择从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主题,一是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不屈,二是个体命运和历史变迁。她认为《活着》讲述了人在逆境中的生存力量和生命的尊严,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马旖阳同学结合对预科生活的反思以及自身的一些经历为引,提出了“活着”的意义、对于“活着”的理解、《活着》应该被定义为喜剧还是悲剧等话题。在她看来,人的生命总是在回忆痛苦和苦难的过程中被塑造,有时候苦难比幸福更能让人成长。正如余华书中所写“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马旖阳总结说,内耗和痛苦的根源,很多时候是因为放不下,当人真正学会放下,内耗也就渐渐减少了。
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同学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塞地努尔同学通过分享自己在《活着》中最喜欢的几段话,来阐述自己“在漂亮的年纪,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心,先为自己而活”的观点。扎克亚同学通过探讨《活着》里的孤独之境来阐述自己“孤独不是只有我,而是没有我”的观点,并且为同学们讲解小说中的孤独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佐热古同学通过分享小说情节来阐释自己“生死不由我决定,但活着由我决定”的观点。米尔扎提同学感叹人对苦难承受能力的强大,明白了当下生活的幸福。海菲同学为大家详说了《活着》的写作背景,她感慨这些社会变革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影响、历史的沉重和个人的渺小,希望我们可以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王周媛同学从有庆、凤霞、苦根的死亡中感受到了极度的悲伤。所以对于福贵来说,她认为“活着”已经不是一种生命状态,更像是被动地选择与接受。与此相反,马小红同学进行了辩解:月光是泪水,是苦涩,是清冷,铺满了整条小路,看不到尽头。撒满盐的地面是足够使人疼痛的,但使人疼的不过虚伪、虚荣、冷漠的人性,她相信,余华仍是站在底层人民这一边的:福贵在平静中控诉、在无声中反抗。对于处在困难与无奈的福贵,黄承容同学认为是福贵自己选择了活下去,而不是被动的幸存者,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无聊、平庸和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马红丽同学认为,正是因为我们活着,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去尝试,而不是害怕失败。不该在乎遗憾与否,只管去经历,也不必美化我们没走过的路,去感受这世间带给我们的一切好与不好,这是生命赋予大家的权利,这才是活着的意义。最后像张添乐同学所说我们不是为了有希望才活着,而是因为活着就有希望。大家对于活着的意义各抒己见,分享的气氛的热烈程度持续不减,此活动的意义也充分展现!
任智峰老师在总结时指出,同学们的阅读和分享热情高涨、感悟深刻。他借用余华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以此以呼应本次阅读的主题。他希望同学们能从《活着》中读出希望与坚韧、乐观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勉励全体预科班同学不负韶华,刻苦学习、努力上进,争做新时代优秀的青年学子。
通过第二期“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圆满举办,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如何去读书以及如何去感悟文学的意义。本次读书活动不仅进一步加深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分享生活、表达自我的场域,还强化了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师生共读一本书”将作为一项预科教育的活动持续性、高效性、多元性展开,进一步丰富威尼斯官网预科教育。
(指导老师:任智峰)
(审核: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