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投身外语教育70余载,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亲历者、开拓者、引领者。他为中国外语教材树标立本,在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荣获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他就是著名外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
陈琳同志,1922年出生,男,汉族,江苏人,中共党员,教授。在1955年,受命主编新中国第一套高校英语系通用外语教材——《大学英语》。曾担任由周恩来、陈毅同志倡导的“一条龙外语教学”工作的负责人。陈琳曾参加《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翻译工作,以及协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建工作。1978年主持新中国第一届向全国播放的电视广播英语课程,并撰写教材。从教50年中,除担任大学英语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外,还致力于成人教育工作。1983年起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夜大学校长,1984年起兼任函授部主任,1988年受命筹建北京外国语学院海南分院,并兼任院长4年,1992年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成人88038威尼斯第一任院长。广泛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曾在1990年率中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团访美。现担任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中国成人教育党委会常务理事、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外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老教授事业基金理事会理事、中华研修大学董事。1997年获全国科教兴国贡献奖,1999年获全国老有所为贡献奖。
2023年1月21日晨7时零9分,陈琳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因心力衰竭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与周总理的一次会面:首谈“一条龙”外语教育理念
作为外语教育的学子,陈琳老先生的离世无疑使得我们悲痛万分,但是带着一种阿Q精神回望时,我们常常惊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领域翘楚所做出的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平地起高楼”般的成就,陈琳老先生作为外语教育领域的泰斗,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一条龙式的外语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得以窥见更好风景,诚然,大树底下,方得阴凉。在此,与所有外语人一道,亲切怀念陈琳先生与周总理的一次会面,外语教育人薪火相承,在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陈琳教授的“一条龙”英语教育理念颇具声望,而这背后的起源,还与他和周恩来总理的一次会面相关。
上世纪60年代初,教育部组织召开了一个小型外语教育工作会议,陈琳受学校委派参加。在会议上,他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会上,周恩来总理向大家讲述了当时的政治局面和国际形势,并提出了言简意赅的“九个字”外语教育发展方向:“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
意思是说,英语教学,要从儿童抓起,要形成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像龙首、龙身、龙尾一样分阶段但连贯一体的学制,不能脱节,要一抓到底。
对于这次会议,陈琳曾回忆道:“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周总理有这样亲切的接触。他成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崇敬的伟大人物。他的‘一条龙’的指示也成为了我六十年来在外语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终生课题。”
1999年,陈琳担任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主持编写并修订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1年,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编制完成并在全国试行。2003年,他又带领专家组编制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两个文件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十年英语课程作了总体安排,分为九个级别,建立了基础教育阶段连贯的、系列的课程框架。陈琳说:“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制定和实施,从小学直至大学的国家普通英语教育就真正地、完全地实现了周总理当年提出的“一条龙”格局。”
在研制、修订英语课程标准的同时,陈琳还主编了一套“一条龙”式的英语教材——《英语》(新标准)。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陈琳心目中“一条龙”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小学到大学的外语课程安排,而是扩展到整个外语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是在外语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以“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系统的“一条龙”模式。
服务社会:热心全民外语教育事业
陈琳教授常说:“是党的教育使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使我能有机会在教育战线上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对人民有益的工作。” 陈琳教授是一名老党员,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他求学于烽火燃遍中国大地的时代,从1948年在南京金陵大学担任英语助教,到1950年进入北外任教至今,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担负起“灵魂工程师”的任务。他认为:“人民的总体外语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岁高龄时,他仍继续全身心工作,并经常自嘲“Retired but not tired” (退而不休)。
陈琳教授十分热心于全民外语教育事业,曾担任北京市政府外语顾问、北京市民学外语工程专家顾问团团长、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理事长、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中国日报》 社顾问等多项职务。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外语教育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邓小平同志亲自做出决策,在全国开设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播出的《广播电视英语课程》。陈琳教授被教育部指定为该节目的主讲人,从1978年至1983年,先后讲授5年时间,掀起了全国英语学习的高潮。《广播电视英语课程》教材销售量仅在北京地区就达2000万套,大众英语教学时代由此开启。
该节目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在筹备的8年时间里,陈琳教授是北京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之一,担任外语顾问的工作。顾问团完成了全市公共场所标识、首都党政机关和职务名称、中华菜谱等文件英译的纠错和规范工作,先后编印了三套规范文件,经国家质监局审定通过后正式出版。这些文件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 重要参考。2008年9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陈琳教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先进个人”称号,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授予金牌。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陈琳教授70多年如一日,教书育人,矢志不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018年,教育部授予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陈琳教授对此项崇高荣誉多次表达“受之有愧”,并借用李商隐的诗抒发心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生倘仍得自选,人民讲台再争攀。
“百岁教书匠”
陈琳教授眼中的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无论是编纂教材还是电视教学。他有一个外号:“3UP”教授,源于他上课过程中始终坚持“3个UP”:第一,无论何时,年纪多大,上课一定要站着,即“Stand Up”,以表对学生尊重;第二,上课要有激情,声音要大,即“Speak Up”;第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讲课,绝不拖堂,即“Shut Up”。
师生们对陈琳教授授课的印象是课讲得好、课堂互动多、气氛活跃。学生们都记得,老师讲课总能寓教于乐,用角色扮演、唱歌等方式活跃课堂,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的方式现在看来习以为常,但是在几十年前的“哑巴英语”时代,却总能令人大开眼界。
因为有腰伤,很长一段时间,陈琳教授疼痛难忍,腰直不起来,为此他先后做了3次大手术。2012年最近一次手术,他已90岁高龄,但仍坚持要做,声称“不能成为废人”。手术前,他还立下“遗嘱”,将身体器官全部捐献以作教学研究之用。在这份“遗嘱”中,他写道:“我70年教学生涯,上课时和讲座中从来都是站立着。我愿意我的遗骨永远站立着,继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作为教师楷模,他一直为教书育人的事业奋斗着,更有着中国共产党员的风骨。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常说:“是党的教育使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使我能有机会在教育战线上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对人民有益的工作。只要活着,就要工作。我要争当百岁教书匠!”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教书即教授课业、解除迷惑,育人即传授伦理道德、启迪学生心灵。做“经师”易,做“人师”难。教师不能只做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先生”。如何能做好新时代的“教书匠”呢?
第一,为教以德。“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身为人民教师必须坚守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第二,施教以爱。“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教师对学生报以真诚的期待才能使期待成为现实。要用师爱孕育成长,用爱心启迪心灵。
第三,从教以真。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若要学生求真,教师必须先做“真人”。在学术上容不得半点假,教师要实事求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教师不能安于现状,应当不断反思和终身学习,做到做人真、求学真、谋事真。
总之,我们不能只做“教书匠”,更要做学识广博、师德高尚、爱满天下的“大先生”。我们会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托起明天的太阳!
陈琳先生一生呕心沥血,与新中国外语教育同频共振,为新时代外语教材砥砺创新。陈琳教授曾说:“若人有来生,我还要做一名教书匠,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陈琳教授虽已仙逝,但其对外语教育事业和改革做出的贡献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外语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陈琳先生鞠躬尽瘁,兢兢业业,立德树人,敬业奉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琳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为民,死而后已。他长达70多年对外语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和为我国外语教育改革所作的重要贡献,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的杰出榜样,是所有共产党员的标杆,永远值得吾辈敬仰学习。
先生千古!
【注】本工作为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第二批实践项目(编号:2022WSYJ100287)阶段性成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学生第一党支部 张君妮 何佳妮 刘梦婷 刘克 赵尤翊
(审核:姚玮)